•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泥灸学会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

时间:2014-7-29 10:04:50   作者:中国中医药泥灸学会   来源:中国中医药泥灸学会   阅读:2329   评论:0
内容摘要:佛教医家治病时,大都要向东方念诵《服药咒》。《新罗法师方》就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南无东方药师琉璃光佛、药王药上菩萨、耆婆医王、雪山童子、惠施阿竭,以疗病痛;邪气消除,善神扶助,五脏平和,六脏调顺,七十五脉自然通畅,四体强健,寿命延长,行住坐卧,诸天卫护,莎呵!”

 张济海会长为中国菩提养生学会公益项目系列“五佛泥”题写墨宝

 

书法家张济海会长题写墨宝

 

张济海会长为中国菩提养生学会公益项目系列“五佛泥”题写墨宝

 

书法家张济海会长题写墨宝

 

张济海会长为中国菩提养生学会公益项目系列“五佛泥”题写墨宝

 

书法家张济海会长题写墨宝

 

张济海会长为中国菩提养生学会公益项目系列“五佛泥”题写墨宝

 

书法家张济海会长题写墨宝

 

张济海会长为中国菩提养生学会公益项目系列“五佛泥”题写墨宝

 

书法家张济海会长题写墨宝

 

妙道庄主总结何为佛医疗法分享

 

    广义:佛医疗法是指以四大、三学等佛学理论为指导,以悟证论证、调理心神、注重饮食为特征,以启迪无上智慧、改善思想境界、追求永恒真理为目标,最终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全面协调的医学疗法。由于佛医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主要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医疗法,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医疗法。

    狭义:佛医疗法是指用佛菩萨真言咒语加持“药物”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灸语:佛,指觉悟真理之圣人。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立,主张慈悲平等、普度众生的一门宗教。佛教之宗旨在示导人类转迷开悟,用超越阶级、种族之情怀,以实现度脱苦海、净化社会之理想。佛教医药,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体系。由于佛教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教医药,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教医药。在基础理论方面,佛教的“四谛”、“五蕴”、“十二因缘”、“四大”、“三学(戒、定、慧)”等均对佛教医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被吸收和引入佛教医学理论之中。在病因学方面,佛教医药认为病有三因∶外因——地、水、风、火“四大”不调,内因——贪、嗔、痴“三毒”为患,业因——前世孽债宿根之果报。

学会近日推出--“五佛泥”(佛泥灸)广结善缘

 

书法家张济海会长题写墨宝

 

学会近日推出--“五佛泥”(佛泥灸)广结善缘

 

书法家张济海会长题写墨宝

 

学会近日推出--“五佛泥”(佛泥灸)广结善缘

 

书法家张济海会长题写墨宝

 

学会近日推出--“五佛泥”(佛泥灸)广结善缘

 

书法家张济海会长题写墨宝

 

学会近日推出--“五佛泥”(佛泥灸)广结善缘

 

书法家张济海会长题写墨宝

 

佛教医学链接分享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至善、圆满的教育。
  佛教医学是人类最彻底、圆满的医学理论,佛陀是“大医王”,能医治三界众生的一切病苦。
  佛医不同于其它医学,相对于中医、西医的医学理论,有以下几个特质:
  一、佛医是最彻底的医学
  关于疾病的原因,不同的医学理论有不同的解释。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根源,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外在的方面就是“外感六淫”,“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内在的方面就是“七情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过度则带来疾病:“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肝”。
  西医理论认为,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人体感染了病菌、病毒所致,认为主要的疾病都是这“外源性”疾病,次要的疾病是“内源性”疾病,如精神病、遗传病等。
  佛医理论认为,疾病的最主要、最根本原因是人心的“三毒”:贪、嗔、痴,因为这无量的“三毒”造成了无量的业力、业障,从而导致疾病,其它原因是生活环境与自身生理上不相适应的“四大不调”。
  按佛教理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由心想生”,“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万法唯心”,由此,疾病也是“心”的生灭法——病由心生,病从心灭。
  佛教所说的“心”,是指“心识”,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比中医所说的“七情”,比西医理论的“心理”更深入、更彻底。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佛教“八识”理论,是最高、最彻底的宇宙、人生真相的学说,揭示了一切生命“生、老、病、死”的真相。
  另外,对于疾病的载体——人体,不同的医学理论也有不同的看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由三宝:“精、气、神”构成,这“三宝”充足、和谐、平衡,人体就健康,否则就生病。
  西医理论认为,“人是机器”,人在本质上与山河大地等外在物质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比较复杂一点而已,只是一部复杂的机器,本质上还是机器,不承认“精、气、神”等学说,更不承认佛教的“八识”理论。
  佛教理论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人体是自己“心识”在六道中的“应报身”,人体是“身、心、灵”三位一体的存在。这里的“灵”即“心”,不同于中医理论“精、气、神”所说的“神”,更不同于西医理论的“心理”。
  佛教的因果律,深刻、彻底地揭示了疾病的原因:人心的三毒:“贪、嗔、痴”。
  佛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博大精深理论,打造了佛医理论的精髓——病由心生,病从心灭。
  佛教是生死解脱的学说,是最彻底的生命理论,佛医的目标,是拯救众生超越三界、解脱生死,这是中医、西医无法做到的。
  二、佛医是最智慧的医学
  1、身、心并治,以治心为内在目标,以治身为外在目标,这是佛医的最基本特征。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基本上都只治疗身体,很少有“心”的成分。中医、西医的目标都是治疗身体疾病,而佛医则不仅要治疗疾病,更注重的是消除疾病的根源:业力、业障。
  2、“内学”特征,这一点与中医类似,与西医的“外学”完全不同。“内学”就是向身心内部求索、研究的学问,“外学”就是向身心外部求索、研究的学问。由于“内学”的方法,中医形成了“精、气、神”理论,佛医形成了“身、心、灵”理论,而西医则是病菌、病毒学理论,物理、化学、生物等理论。
  3、整体生命观。中医和佛医,都是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观念,而西医则是分门别类,分科分目,局部、片面地去分析人体的疾病规律。
  4、自愈理论。西医基本忽略或不承认人体自身的自我医治功能,认为疾病靠外在的药品直接医治,治疗的重点是杀毒、杀菌;中医和佛医都认为,疾病可以依靠人体自身的愈合功能治好,药品和其它手段只是激活、激励自身的愈合能力。佛医和中医的不同还在于使用“心药”——慈悲与智慧,可以不用外在的药品。
  5、自我治疗。佛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不需要外在的医生,外在的药品,自我治疗,自我康复,这和中医、西医是完全不同的。
  6、佛力加持。当诚心忏悔业障,诵经念咒时,可以感应道交,获得法界力量的支持,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感应,从而消除业障、离苦得乐。
  三、佛医是最完整的医学
  西医的最大特点是“临床医学”,都是研究睡在床上的病人,而对于“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并没有表现出突出优点。而佛医是非常完整的,既是“预防医学”,又是“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佛医最强调的是“预防医学”。佛门有言:“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菩萨所做的就是防微杜渐,在“因”上下工夫,告诉众生因果的道理,让人戒恶从善,离苦得乐,往往在“因”上就把病排除了,就防止了疾病的开花结果,酿成苦果。这方面,佛医比中医、西医做得最彻底、最完整。
  四、佛医是最上等的医学
  中国有“上医治未病”的说法,早在1500年前,药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一论述充分强调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佛医“治未病”的理论比中医完善、彻底,和西医相比,更是显得无比优越,所以,佛医是“上医”、“大医”。
  历史上有一个公案,秦国有一位神医,名叫扁鹊,他不需要把脉,只是看看你的神情,马上就知道你的病。扁鹊有一次为齐桓侯(桓公午)看病,他对桓侯说:“你现在有病了,应该要吃药。”桓侯讲:“我那里有病,我身体很健康,身强力壮的,那里有病?”再过一段时间,这扁鹊一看,这病愈来愈深了,扁鹊就跟桓侯说:“你的病以前是在皮肤上面,现在是到皮肤里面、血管里面去了,要赶快医治喔!”桓侯说:“我那里有病?我没有病。”再过一段时间,桓侯知道自己病重的时候,去找扁鹊,扁鹊已经不在了,桓侯就病死了。
  原文如下:
  史记卷一百五: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这个案例说明“上医”的重要性。
  五、佛医是最广义的医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大医治国、中医治人、小医治病”的说法,按这个说法,佛医则是“大医”,佛陀是“大医王”,佛陀医治的不仅仅是人体疾病本身,还医治社会、人心,带领众生脱离生死苦海,是很广义的医学,不是像西医那样,是很狭义的医学理论。
  佛医的最终目标,还不是象中医、西医只是治疗身体的疾病,而是解脱生死,超越三界。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佛医经》一

    1.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

    2.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

    3.何以故?春寒多——以万物皆生,为寒出,故寒多。

    4.何以故?夏风多——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

    5.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故热多。

    6.何以故?冬有风有寒——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

    7.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何以故?风多,故身放。

    8.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何以故?寒多,故身缩。

    9.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

    10.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

    11.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糗、蜜、稻、黍。

    12.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

    13.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寒起,有时灭。

    14.人得病有十因缘:
    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
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佛医经》二     

    1.佛言:「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熟,六、为不持戒,七、为近恶知识,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为横尽。」
    一、不应饭为饭,谓不可意饭,亦谓不随四时食,亦为以饭复饭,是为不应饭为饭。
    二、不量饭者,谓不知节度,多食过足,是为不量饭。
    三、不习饭者,谓不时食。若至他郡国,不知俗宜饭食未习,不稍稍饭,是为不习饭。
    四、不出生者,谓饭物未消复上饭,若服药吐下不尽便食来,是为不出生。
    五、止熟者,谓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噫吐、下风来时制,是为止熟。
    六、不持戒者,谓犯五戒,现世间盗,犯他人妇女者,便入县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若饿死、或得脱外从怨家得首死、或惊怖忧愁死,是为不持戒。
    七、近恶知识者,谓他人作恶便来及人,何以故?不离恶知识故,恶人不计当坐之,是为近恶知识。
    八、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者,谓晨暮行,亦有魍魉诤鬪者,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为入不知时不如法行。
    九、可避不避者,谓弊牛、马、狾、狗、蚖、蛇、虫,水、火、坑、阱、奔车、驰马,拔刀醉人、恶人亦若干,是为可避不避。

    2.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已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佛医经》三      

    1.佛言:「有四饭:一为子饭,二为三百矛斫饭,三为皮革虫生出饭,四为灾饭。」
    一、子饭者,谓人贪味食肉时,便自校计念:「是肉皆我前世时父母、兄弟、妻子亲属,亦从是不得脱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贪,是为子饭。
    二、三百矛斫饭者,谓饭随味念复念其殃,无有数能不念味便得脱,又矛斫人为亡身,已生念复念有若干受苦,为三百矛斫饭。
    三、皮革虫生出饭者,谓人念味,亦一切万物忧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万端为出去,是为皮革虫生饭。
    四、灾饭者,谓一生死行皆为灾饭,如火烧万物,人所行皆当来恼身,剧火焚万物故言灾。所以言饭者,谓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饭也。

    2.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

    3.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
    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

    4.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

    5.何以故?人贪淫人知色味,瞋恚知横至味,痴人知饭食
味。

    6.《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佛医经》四      

    1.佛言:「一食者为欲断生死,亦随贪不能行道,为得天眼自知所从来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妇人,皆堕百四十恶,中天皆用饭故。犯十恶后生便失人形,堕畜生中。既得作人,饥渴血出,瞋恚傍生于爱,内生于贪。」

    2.佛说有大福,自饥以饭与人,令人得命,是为大福。后生饶饮食,乏瞋恚,亦无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贪淫,亦无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

    3.一钱以上,不得取故,作贪欲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忧愁,忧随怒,愁随贪。

    4.我辈有死岁、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时,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东走西走,忧铜忧铁,忧田宅、奴婢,但益人恼、增人苦,为种畜生习。

    5.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采取众华,勤苦积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给。人求是念,是忧有忧,无饥渴勤苦。合聚财物,未死,忧五家分,或水、火、盗贼、县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当得其罪,毒痛不可言。

    6.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盗贼分;四者,县官分;五者,贫昆弟分。何为无忧所有?人不计是五分忧,苦剧不弃,是忧苦有万端,结在腹中,离道远法。人法生贾作,得利,不当喜;不得利,亦不当忧——是皆前世宿命所致。

    7.人有贪,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财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随人去,但益人结、但有苦恼、但种后世缘因。缘因如火,如火无所不烧。我辈不觉,是黠不敢妄摇,知为增苦种罪。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原经文:佛说《佛医经》

 

    大正藏 第 17 册 No. 0793  (吴)释竺律炎,(吴)释支越译

  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
  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何以故。春寒多。以万物皆生。为寒出故寒多。何以故夏风多。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故热多。何以故冬有风有寒。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何以故风多故身放。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何以故寒多故身缩。
  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糗蜜稻黍。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寒起有时灭。
  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佛言。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熟。六为不持戒。七为近恶知识。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为横尽。
  不应饭为饭。谓不可意饭。亦谓不随四时食。亦为以饭复饭。是为不应饭为饭。不量饭者。谓不知节度多食过足。是为不量饭。不习饭者。谓不时食。若至他郡国。不知俗宜饭食未习。不稍稍饭。是为不习饭。不出生者。谓饭物未消复上饭。若服药吐下不尽便食来。是为不出生。止熟者。谓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噫吐下风来时制。是为止熟。不持戒者。谓犯五戒。
  现世间盗。犯他人妇女者。便入县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若饿死。或得脱外从怨家得首死。或惊怖忧愁死。是为不持戒。近恶知识者。谓他人作恶便来及人。何以故。不离恶知识故。恶人不计当坐之。是为近恶知识。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者。谓晨暮行。亦有魍魉诤鬪者。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为入不知时不如法行。
  可避不避者。谓弊牛马狾狗蚖蛇虫。水火坑阱。犇车驰马。拔刀醉人恶人。亦若干。是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已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佛言。有四饭。一为子饭。二为三百矛斫饭。三为皮革虫生出饭。四为灾饭。
  子饭者。谓人贪味食肉时。便自校计念。是肉皆我前世时。父母兄弟妻子亲属。亦从是不得脱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贪。是为子饭。三百矛斫饭者。谓饭随味念复念其殃。
  无有数能不念味便得脱。又矛斫人为亡身。已生念复念有若干受苦。为三百矛斫饭。皮革虫生出饭者。谓人念味。亦一切万物忧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万端为出去。是为皮革虫生饭。
  灾饭者。谓一生死行皆为灾饭。如火烧万物。人所行皆当来恼身。剧火焚万物故言灾。所以言饭者。谓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饭也。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
  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何以故。人贪婬人知色味。瞋恚知横至味。痴人知饭食味。
  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佛言。一食者为欲断生死亦随贪不能行道。为得天眼自知所从来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妇人。皆堕百四十恶。中天皆用饭故。犯十恶后生便失人形。堕畜生中。既得作人。饥渴血出。瞋恚傍生于爱内生于贪。
  佛说有大福。自饥以饭与人。令人得命。是为大福。后生饶饮食乏瞋恚。亦无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贪婬。亦无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一钱以上。不得取故。作贪欲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忧愁。忧随怒愁随贪。我辈有死岁。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时。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东走西走。忧铜忧铁。忧田宅奴婢。但益人恼增人苦。为种畜生习。
  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采取众华。勤苦积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给。人求是念是忧有忧无饥渴勤苦。合聚财物。未死忧五家分。或水火盗贼县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当得其罪。毒痛不可言。
  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盗贼分。四者县官分。五者贫昆弟分。何为无忧所有。人不计是五分忧。苦剧不弃。是忧苦有万端。结在腹中。离道远法。人法生贾作。得利不当喜。不得利亦不当忧。是皆前世宿命所致。人有贪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财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随人去。但益人结。但有苦恼。但种后世缘因。缘因如火。如火无所不烧。我辈不觉。是黠不敢妄摇。知为增苦种罪。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来源:佛说《佛医经》

 

佛医病因对治图表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

 

佛医病因对治图表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妙道庄主如是说:不仅如此,数珠念诵“咒语”也是一种“佛医疗法”。数珠是出家人、佛教信仰者和居士念佛号或经咒时的计算工具,又叫佛珠、念珠。从电影、电视上我们常看到和尚颈上挂一串佛珠,口里念念有词,手则在拈动佛珠。佛教认为这样可以断除烦恼,《木槌子经》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樗子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若复能一百万遍者,当得断百八烦恼结业。”
    佛珠以108粒为常见,最多的达1080粒。据《金刚顶经》载,中国人好简便,将佛珠减为54粒、36粒、27粒、21粒、18粒、14粒。古代念佛常用36粒佛珠,禅门则用18粒,均取108的三分和六分比数,简便易行,还可绕在手腕。
   《敦煌曲子词》有这样一首揭:“念观音,持势至,一串数珠安袖里;目前灾难不能侵,临终又得如睡眠。”佛教徒数珠念诵,并不像偈里所说的免灾难,但它却能通过摄心来消除自身妄想,用心专一,从而有益于身心安康,此所谓:“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佛语:佛家的心理治疗,可以归纳为六种:
  一、念佛对治业障:平时多用念佛的名号、智慧、功德,想佛的庄严身像,达到入定安息的境界,消出业障。
  二、观心法破我执:常见的观法如“坐禅”、“冥想”等等,用来直观心性,据西方的医学家研究指出,与禅相近的超觉静坐,不仅具有治愈心理疾病的效果,同时可以治疗生理疾病。
  观心法门,据传在印度已有七千年历史,早期是以瑜伽之名流传于喜马拉雅山区,《奥义书》说;“瑜伽是坚定统治心和各种器官的活动。”
  观身不净,观受为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杂念最后无根可依,心念自然宁静。
  佛教很多经典都涉论瑜伽,认定瑜伽为佛家修炼的窍门之一,瑜伽的最终之术即是“冥想”。
  “想象术”:就是明确自己的想像“方向”,比方说,戒烟、气血平顺、治疗头疼等等,全力以赴投入冥想,便有效果。“想欲术”:对自己亟欲达成的愿望,用想象的方式,集中心力完成。“想定术”:这种方式用在减肥上,据说效果良好,每天用想象(神似自我催眠)的方式,用冥想提醒自己,每月该减五公斤,便能出现效果。“想念术”这种方式似“心理念力”,想象自己与癌症病魔作战,自己的免疫系统武装起采,白血球很强壮,癌细胞不堪一击等等,发挥潜能增加能量。这与西方最近才极力提倡的心灵力量,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证指出,心理冥想法,的确有增进心理免疫力功能的效果,有的人用冥想力量对抗癌症十五年而不败。
  三、因缘观对治愚痴:了悟生命里的生老病死与因果循环的关系,破除愚笨痴念。
  在神定状态下,观想人生的十二因缘;佛家认力,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备种种因与缘,才得以生起或缘灭。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落而灭,了悟因缘,自然觉悟。
  四、慈悲观对治嗔恚:实际体验众生受苦的模式,了解自己并非想象中最悲苦的人,平息嗔怒之心。慈济的师兄会说,当他参与帮助孤苦老人的安家行动,发现三平米大的房子,杂物横陈,臭味四溢,就不再怨天尤人了,改用慈悲待人也待己。
  五、数息观对治散乱:也可以称调息法,把注意力放在默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至十,周而复始,消除散乱的心绪。作用类似治疗焦虑的深呼吸,一口气作九口吐出,反复圳练几次,便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使心情沉稳下来。
  佛教认为“息”是生命的本源,假如一口气上不来,身体便是行尸走肉。
  数息观中有“六妙门”,它是一种万行开发、降魔成道的禅定法门,隶属天台宗,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一数即是我先前所提:入坐后,先调和气息,徐数一至十,专注呼吸,或心注在数,回来多趟,数息纯熟,自然不乱;二随,又叫随息,达到心随于息,息随于心的境界,到达觉息长短可以从遍身毛孔出入;三止,又叫“止息”,把心有意无意地止于鼻端,修止后觉得全身不见内外境,身心泯然入定;四观,又叫观息,仍然用心来观照息,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似无实在,观久以后,心眼开明;五还,又你还息,修观久了,心念易浮散乱,应适时回复本源,用心来审视呼吸出入之息,进入观心智的意境;六净,净息之意,坐禅到此,不起妄念,不起分别,心里清净,尔后杂念全无,显露真心,达到心垢全无,一尘不染的高级境界。
  六、不净观对治贪欲:观想境界不净的现象,明白人仅是一部有限的机器,贪与欲最终只会折损生命而已,死了,任何拥有全是假的,破除贪欲特强的“我执”。
  佛家的心理健康法则,当然不止这些,大致多从诸缘说起,结构八万四千烦恼丝,教人因果之道,参透人生,走出烦恼,究竟解脱,迈向涅槃。
  《六祖坛经》有言:“佛向心中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怫。”经过“内省”,臻于“心物不二,一体圆融”之界。


相关评论
最新要闻

中国中医药泥灸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香港湾仔卢押道18号海德中心16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