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培训资讯

新三里灸区—— 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

时间:2014-8-11 14:07:10   作者:中国中医药泥灸学会   来源:中国中医药泥灸学会   阅读:2525   评论:0
内容摘要:有多少“经典”可以重来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是人体最重要的保健穴位,古人称之为“长寿穴”。新三里泥灸(便携式泥灸)运用火山能量泥和中草药自体发热的独特技术,通过在足三里穴泥灸特区(新足三里泥灸特区)形成高浓能量药区,利用火山能量泥和中草药自体发热,达到调理脾胃、补...

新三里灸区——_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

有多少“经典”可以重来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是人体最重要的保健穴位,古人称之为“长寿穴”。新三里泥灸(便携式泥灸)运用火山能量泥和中草药自体发热的独特技术,通过在足三里穴泥灸特区(新足三里泥灸特区)形成高浓能量药区,利用火山能量泥和中草药自体发热,达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效,是一次性便携式泥灸外调脾胃病的延年养生圣品!

新三里灸区的6大治病功效

     1、新三里灸区常做泥灸可以养生保健: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结核病、伤风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溢血及其它病症都有防治作用。

     2、新三里灸区做泥灸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3、新三里灸区做泥灸有健步作用:能加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满、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诸症。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脚气、末稍神经炎等均有防治作用。

     4、防治肠胃病: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主消化系统。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对于腹部疾病,如胃肠虚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赢瘦、腹膜炎、肠雷鸣、腹泄、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胰腺炎、腹水膨胀、肠梗阻、痢疾、胃下垂等在新三里灸区做泥灸相当有效。

     5、一些疑难杂症:头痛、失眠、贫血、神经衰弱、乳痛、气臌、半身不遂等均可在新三里灸区做泥灸。

     6、其它各种慢性病:如眼疾、视力减退,鼻病、耳病、过敏性疾病都可在新三里灸区做泥灸。

2012养生界的新宠便携式“新三里泥灸”

新三里灸区——_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

 新三里灸区——_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便携式泥灸不用微波炉,腿上有毛可使用、出差、旅行方便使用

【结构性能】本品根据分子医学理论和生物医学全息理论以及内病外治医学理论,选用生长于青藏高原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藏药和具有热辐射作用的托玛琳能量泥微粉为原料,配以具有特殊穿透力的天然中草药精制而成。运用世界先进的纳米技术和国际尖端强力透皮吸收技术,使高分子材料全现纳米状态。智能定向的将药物有效成分由孙脉到络脉、入经脉,层层推进,循经感传,调整阴阳,激生正气,匀速缓释,直达病灶部位,使人体细胞随着散发的波动产生共鸣和共振,并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增强肌体细胞活力,修复人体神经系统,打通经络,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正常、协调的生理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及康复能力。

【调理功效】节大脑皮层功能、增强大脑工作能力,改善心功能,对胃肠蠕动和内分泌功能有促进作用,还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内分泌激素含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适用范围】①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充血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窦炎、幽门螺杆菌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管溃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亚健康状态者;亚健康人的主要症状有: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注意分散、考虑不周、记忆闭塞、熟人忘记、懒于交往、情绪低落、精力下降、动作迟缓、久站头晕、眼花目眩、体重减轻、力不从心、晨不愿起、昼常打盹、掌掖多汗、舌燥口干、腰酸背痛、此起彼安、口腔溃疡、反酸嗳气、消化不良、易患感冒、唇起疱疹、憋气气急、呼吸紧迫、心悸心慌、心律不齐、孤独自卑、忧郁苦闷、容易冲动、无事自烦、兴趣变淡、欲望骤减、易感疲劳、眼易疲倦、头昏脑胀、肢体酥软、力不从愿、不易入眠、多梦易醒、局部麻木、手脚易冷、自感低烧、夜常盗汗、口舌白苔、口臭自生、味觉不灵、食欲不振、便稀便秘、腹部饱胀、鼻塞流涕、咽喉疼痛、胸痛胸闷、心区压感、耳鸣耳背、易晕车船等。

【寻找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上下左右1寸以内区域为新三里灸区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上下左右1寸以内区域为新三里灸区。

新三里灸区——_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

【取穴方法】人体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上下左右1寸以内区域为新三里灸区。

【解剖提示】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使用方法】根据穴位灸区大小,取1袋或2袋泥灸粉将泥灸粉倒入碗内,慢慢注入清水,(可以加入1~2滴灸油)搅动泥灸粉至稀糊状,将其摊涂于新三里灸区(泥灸特区),厚度约0.2~0.3厘米,15~20分钟后,取下即可。

新三里灸区——_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

【温馨提示】做泥灸前,让顾客先歇一歇,喝点水,等气息平缓之后再开始泥灸。做泥灸需要泥灸养生调理师和顾客配合完成,除了要求泥灸养生调理师选穴准确之外,顾客还要保持放松,不可过于疲劳,过饥过饱都不好。糖尿病人皮肤感觉不灵敏,做泥灸的时候要避免过热灼伤。做泥灸后,有的顾客灸区有针刺样疼痛感或烧灼感,3-5个小时即可消失,但灸区“热”感可能持续1-2天,24小时内最好不要洗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局部皮肤破损或急性化脓性炎症禁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过敏体质者禁用;使用本品出现不适或过敏者应停止使用。

【规    格】 15克/包。

【包    装】 8包/袋。

【贮存】密封、阴凉、干燥处。

【研制】国际中医药泥灸养生教育学院

【监制】鼎鑫堂(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

【开发商】中国泥灸集团有限公司

【运营商】香港天医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温馨提示】新三里泥灸是技术,请在泥灸养生调理师指导下使用。

新三里灸区——_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

 新三里灸区——_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灸语:南宋张杲著《医说》提出了“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一养生名言,说明了足三里素有强壮穴和长寿穴之称。祖国医学认为“补三里以温中,若但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还说:“三里祛五劳之羸瘦。”在日本,三里灸又被称为长寿灸。江间式在《身心锻炼法》一书中说:“每月必有10日灸其足三里,寿至200余岁。”另一学者说:“三里养生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是阳明脉所入的合穴。此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艾灸足三里能促使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增强,白血球增加,对致病菌吞噬能力增强,从而使人体的免疫力得到提高。

    格鲁吉亚是世界上着名的长寿地区,在那里盛行着一种放血方法,即采用极为简单的工具,从腿膝的外侧(正好是足三里穴)刺入使血滴出。每年用这种方法定期放血,一般是在体力充沛,体内毒素过剩时使用。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位114岁的哈拉吉亚老人回答道,他们已经习惯于这样做了,他曾祖父教导说:“不这样,你就不能长寿。”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古时候,民间常用灸的方法使足三里起泡流水,预防疾病。

    最后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强壮穴,经常做做泥灸,可以调和肠胃、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四总穴歌》中说:“肚腹三里留。”意思就是说,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过足三里穴来摆平。此外再啰嗦几句,足三里这个穴为什么叫“足三里”呢?其实,“里”通“理”,就是管理、调理的意思。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疼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就这么简单。现在我们用泥灸在新三里灸区(泥灸特区)大范围施灸,形成合力,可见足三里这个穴的作用,起码是原来的三倍!经常在足三里穴做泥灸就可起到同样的甚至更有效的保健作用。

    新三里灸区——_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研究进展1、对唾液分泌的影响:对110例健康者针刺足三里穴,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亦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当拇指向前捻转时,唾液淀粉酶含量骤然增加,拇指向后则降低。2、对胃蠕动的影响: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随机体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胃功能也不同。从胃电图也显示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218例健康者的足三里穴,以观察其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胃的排空时间等,所得结果是,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也不同,是一种双向调整作用。已从正常与某些患者,在针刺足三里穴时,胃电的变化中得到证实。当针刺足三里时,胃电频率和振幅均有双向的调整作用。3、对胃分泌的影响:针刺足三里 ,治疗消化系统病时,针刺对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调整作用,原来水平高者,针刺后降低,而低者则升高,对营养不良患者低于正常的胃总酸、游离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指标,针刺后可恢复正常。4、对肠功能的影响:80例便秘患者,针刺后顺利排便;对腹泻患者有止泻作用。5、对呼吸功能的影响:40名健康男女青年,针刺足三里时,安静肺通量比针前增加24.9%,耗氧量增强22.8%。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①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的提高。对免疫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DHA值,从而控制发病。②配三阴交,温针治疗121例,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6天后,白细胞升高的有效率为73.6%。7、调整铜锌失调:艾灸足三里,能调整老年人血中高铜与低锌。8、对肠胃功能的影响:①从大鼠、豚鼠、兔等动物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针刺兔的“足三里穴”,对小肠的运动以减弱为主,亦有部分动物表现先减弱后增强。并从另一实验中得到,当轻捻转与留针时,小肠运动以增强为主,重捻则运动减弱。②对兔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有明显影响,可使小肠电周期缩短,III相时程延长,即小肠分节运动周期缩短,每一次蠕动持续时间延长,有助于小肠对食糜的消化。③对引起肠运动效应的传导途径研究中得知,除神经的传导外,还有动脉壁上的一些结构参与,其中平滑肌的传导很可能参与这一效应。④有镇呕效应,表现为呕吐的症状持续时间缩短。镇呕吐的机理,是通过迷走神经,当切断迷走神经后,电针镇呕吐的效应就消失。9、对大鼠胃酸分泌有调整作用:调整的机理可能是电针能引起鼠内啡呔含量增加,而使胃酸排出量增加。当切除迷走神经支配时,并不影响针刺对胃酸分泌的调整作用。从另一实验也证实了电针“足三里”对胃酸的分泌有调整作用,当造成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时,针刺“足三里”穴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起保护性的作用。10、对大鼠胰蛋白酶的影响:当针“足三里”时,能明显降低大鼠胰蛋白浓度及排出量,即抑制胰酶分泌。对胰腺有保护性作用。这也许是针刺治疗急性胰腺以得良好效果的机理。11、镇痛机理:据报道针刺大鼠“足三里”时,下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β-内啡呔含量下降。12、对免疫异常有调整作用:如对自发性高血压的胸腺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初次抗体生成能力及血清溶血素,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鼠的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

新三里灸区——_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话说“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大穴,是人体诸多经穴中,最具有养生保健价值的穴位之一。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身。医书谓之:“合治内腑”,意思就是凡六腑之病皆可用此穴治疗。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能从×线钡餐透视中清楚地观察到胃肠蠕动变得有力而规律,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民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一说。按足三里穴,对全身大部分系统和器官都能起到养护作用,使人体强壮健康,历来都是备受医家推崇的延年益寿秘诀。

    一、肚腹三里留

    诚如大家所知,足三里是治疗肚腹疾病的常用穴。胃在生理以及经络循行上与肝、胆、脾、大肠、小肠、心、肺(以上均为中医名词)等关系密切,同时在病理变化方面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以不论肝、胆、脾、大肠、小肠哪个发生病变所造成的肚腹病,不论虚实只要涉及胃的均可取足三里进行治疗(当然取用之时应当根据临床实际分清补泻),故而四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之说。

    此外,如胃不和则卧不安、肺胃有热而上气喘咳、浊气上犯之呃逆等有关心、肺、膈的病症均属本穴治疗范围。

    二、合治内府

   《内经》有:“合治内府”、“治腑者治其合”的说法。足三里是胃经下合穴,同时又是胃经五输穴中所入为合的合穴。而且胃经五行属土,阳经合穴五行亦是属土,所以足三里是土经土穴,中医认为以土补土,刺激足三里对于同样五行属土的脾胃具有补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补足三里可以补中气、健脾胃,治疗脾胃功能不足而致后天虚损以及脾不统血的出血性疾病。而脾胃又为人体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强壮则五脏六腑得以充养,人体的虚损性疾病就可以随之而愈,这也是足三里作为人体强壮穴的根据所在!

     三、合主逆气而泄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所以刺激足三里可以下泄本经上逆之气。同时中医认为大肠、小肠都隶属于胃,两经下合穴也分别在胃经的上巨虚和下巨虚,通过刺激足三里不单可以调理胃经,同时可以调理大肠经和小肠经的气机,且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所以足三里用泻法使胃肠冲逆之气下降,对机体而言属于泻法,但是因为顺应了胃肠通降之势,增强了胃肠功能,对于胃肠本身而言反而是补!同时脾胃为人体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胃降浊脾才能升清,胃降浊正常有助于肺气肃降和心火下温肾水,而脾升清则有助于肝气生发、肺气宣布以及肾水上滋心阴。三焦和利全身气机才能正常,才能身体健康!

    所以足三里所降之气,往小了说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胃经向上冲逆之气和肠腑失去和降之气,往大了说是全身有余上亢之气都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来达到和降平顺。

    四、回阳九针穴之一

    俗话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即固!正因为足三里具有通利全身气机和补益中气的作用,所以才被《针灸聚英》列为回阳九针穴之一,通过补足三里穴来达到回阳固脱的功效。此外,凡是具有破气、散气的腧穴因为针刺过用泻法所造成的真气受伤,出现气短、喘息乃至晕厥者,都可以急取足三里用补法可以快速苏醒!有歌为证: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五、三十外方可灸三里

    此说出《类经图翼》:“一云小儿禁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足三里,令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从原文可知,《图翼》在足三里条下辑录两说,一说无出处,只说“一云”,另一说指明引自《外台》。仔细看两说并不相同:前说小儿禁灸,三十以外方可灸;而后说指三十以外为防止眼疾需要灸足三里以免气上冲造成“眼无光”。参考《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中“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句,可知此歌和《外台》都强调三十岁以后要针灸足三里宽眼明目,并未说及三十岁以前禁灸!类似说法以《灸法口诀指南》的论述最为详细亦能服人:“凡灸过上部者,必少灸此处(指足三里,马克注),以减火气。此外,凡灸四华、膏肓、百会等上部穴位时,尤须灸此。又,人过四十以后,阴气渐衰,火气易于上冲,常灸此穴三五壮可防上逆。”

    然而“一云”之说也并非一无是处,其说小儿禁灸三里并没有错,只不过紧接着将禁灸年龄放宽至三十岁才是错误所在。我们知道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从生理上说处于生发旺盛之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也就是生长发育的功能旺盛,而供给生长发育的阴血物质相对不足。此时如果灸足三里会引有余的生发之气和不足的阴血一并下行,从而影响了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三十外灸足三里是为针对人体年过四十阴气自半的生理趋势来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并非三十以前不能灸!此外,小儿确实禁灸足三里,但是此禁灸是指不能像成人那样来常灸足三里进行保健,偶尔灸之无妨,如因脾胃有疾需长期取用足三里时最好用中脘等替代,等到青春期以后生长发育基本完成时就可以比照成人处理了!

    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唐孙思邈《千金方》中“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为后世保健灸之滥觞,至南宋张杲于《医说》一书中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一千古名句,充分体现了足三里在艾灸预防保健当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医学亦就此展开一系列实验研究验证了古人灸足三里的保健功效,在此不做赘述。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古来重视三里灸,称为“长寿灸”。日本民间有“八日灸”,即每月初一灸一次,每隔八日再灸一次。《江间式心身锻炼法》: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此外还有“勿与不灸足三里者同行”的说法,《内经》中有:“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而人一旦上了年纪因为阴液亏虚的原因,气血浮越于上,下肢因为失于温养而无力,甚至走路都困难,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人老先从腿脚老”!而灸足三里以其下气之作用,使下肢重新恢复温养,改变上热下寒的状况,变否为泰,从而是身体更加健康!

    七、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语出《行针指要歌》。中医之痰不同于我们平时咳嗽所吐出的痰,而是指机体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或者水液在体内运行、排泄障碍,致使水液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在体内积聚形成的一种新的病理产物,中医称为“痰饮”。不论是清稀的饮还是粘稠的痰,中医认为它们的产生不外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而足三里穴通过强健脾脏功能使其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同时中焦气机正常有助于上焦的肺和下焦的肾的机能正常,从而使水液在人体内正常气化、输布、排泄,消除了痰饮产生的根源问题。中脘更是人体保健要穴,治痰要穴之一,两穴相配更好的发挥了健脾利湿和祛湿益脾的功效,是临床治疗痰湿诸证的首选配穴。

    正因为足三里有着以上诸多功效,治疗范围相当广泛,所以又被推崇为百病皆治之要穴,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足三里所治之病,不止于脾胃,但又不离于脾胃,临证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辩证、妥善配伍其他腧穴,不可单恃一穴炫耀自矜!

新三里灸区——_经典重出江湖系列之一艾灸足三里的故事

   “温灸足三里,活到100多”。就是说常灸足三里穴确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日本的一位194岁高寿老人也曾向日本天皇传授秘诀:“即每月初一灸足三里穴,连灸8日,月月如此,肯定会保证健康。”唐代药王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活到101岁。如此说来,足见药王孙思邈使用艾的方法流传之广,足以验证艾灸的疗效。

    据史书记载,公元1260年冬,元代征南元帅忒木儿统领十万大军,在扬州城外安营扎寨,犒劳三军,准一举夺下扬州府,请功进爵。不料,突然患病。初起仅是消化不良,腹痛便稀,渐至足胫冷若冰霜,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终于下肢完全不能活动,卧床不起。主帅病倒,帐下群龙无首,军情危急。一日,忽见随征文官罗谦甫拜谒元帅。罗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东垣老人李杲的得意门生,曾随师学医10余年。罗谦甫为忒木儿行切脉望诊,道:“大帅年高气弱,多年疆场征战,朝墓行寒,加之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温,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系寒湿相合而病。”元帅点头应允。罗谦甫便采用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之法,以陈艾温灸腧穴。他取出备好的陈艾绒,在元帅肚脐下一寸半处“气海穴”,置艾绒温灸,以补下焦湿气;又在两膝的“足三里穴”,用陈艾灸煦,以缓解温寒而逆,引导阳气下行……经过艾灸施治,再投以温经散寒、健脾燥温之方剂。不几天,忒木儿病势好转,又经过一段时间陈艾灸治,征南元帅又驰骋疆场了。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

    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妻138岁。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若是耶?”满平笑而答曰:“惟有祖传三里灸耳”,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


相关评论
泥灸培训

中国中医药泥灸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香港湾仔卢押道18号海德中心16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