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药师禅健康疗法

十二药叉大将化现“药叉灸”护佑众生离苦得乐(2)

时间:2016-12-10 0:42:34   作者:中国中医药泥灸学会   来源:中国中医药泥灸学会   阅读:6534   评论:0
内容摘要:药叉灸是以《药师经》为指导,依据生物医学全息理论、药师禅健康疗法“消业”理论、“腕踝针”皮下针刺疗法外治理论,配合十二药叉大将陀罗尼咒注入能量“加持”,采用药师坛城“四方”各3味“药”以及药师坛城文化集团创始人邱天道泥灸基质,结合现代工艺精制而成。

十二药叉大将化现“药叉灸”护佑众生离苦得乐

“药叉灸”让患者离一切苦得一切乐

腕踝针疗法简介

  腕踝针定义: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本疗法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选点进行治疗。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痛证及脏腑疾患。

   腕踝针的分区:①头项和躯干的分区:头顶、躯干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部分为6个纵行带状的区域。1区:沿前正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以及上、中、下腹部和会阴部。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面颊、后牙、下颌部、甲状腺、乳部、肺、肝胆(右)和侧腹部。3区:身体前面的外缘。包括沿耳廓前缘和腋前的狭小垂直区域。4区:身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从腋窝顶垂直向下的区域。5区:身体后面的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包括头、项的后外侧部,肩胛区等。6区:沿后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颈部、脊柱与椎旁、骶尾部、肛门等。②四肢的分区:以臂干线和股干线为四肢的躯干的分界。当两侧的上下肢处于内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也就是使四肢的阴阳面和躯干的阴阳面处在同一方向中并互相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缝为分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划分与躯干相仿。

   腕踝针的选点及主治:(1)腕部进针点及主治: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头穴)一圈内。从掌面尺侧起直到桡侧起到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主治前额部头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前牙痛、流涎、咽炎、气管炎、恶心、呕吐、心脏病、高血压;眩晕、盗汗、寒颤、失眠、癔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上2:在腕前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部位。主治颞前部痛、后牙痛、腮腺炎、颌下肿痛、胸痛、胸闷、回乳、哮喘、手掌心痛、指端麻木等。上3:靠桡动脉的外侧,主治高血压、胸痛。上4:手心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主治头顶痛、耳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肩周炎(肩关节前部痛)、胸痛。上5:腕背面的中央,即“外关穴”的部位。主治颞后部痛、落枕、肩痛、肩周炎(肩关节外侧部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肢颤、指颤、舞蹈症)、肘关节痛、腕和指关节痛、手部冻疮等。上6:小指侧尺骨缘背。主治 6区病症,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颈胸段)痛。(2)踝部:踝部进针点及主治:踝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内、外踝高点上三横指(相当于悬钟、三阴交穴)一周处。从跟腿内侧起向前转至外侧跟腿,依次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症。下1:靠跟腿内缘:主治上腹部胀痛,脐周围痛、急性肠炎、痛经、白带多、遣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下2:在内侧面,靠胫骨后缘。主治肝区痛、少腹痛、过敏性肠炎等。下3:胫骨前缘向内一横指处,主治膝关节(内缘)痛等。下4: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主治股四头肌酸痛、膝关节痛、下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下肢运动障碍(瘫痪、肢颤、舞蹈病)、趾关节痛等。下5:在外侧面,靠腓骨后缘。主治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下6:靠跟腱外缘。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脚前掌痛等。查明了症状在身体的区域后,就可在踝部和腕部选取同一区的进针点。以胸骨末端和两侧肋弓的交接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线,相当于横膈的位置。横线以上的病症针腕部,横线以下的病证针踝部。一般来说,1区的病症针上1,下1,2区的病症针上2,下2 ,余类推;左侧病者针左侧,右侧病者针右侧;各症状同时存时,如其中有痛,可首先根据疼痛所在的区选取进针点。臂干线:环绕三角肌缘至腋窝。股干线:前方为腹股沟,后方为髂嵴。

十二药叉大将化现“药叉灸”护佑众生离苦得乐

   器械:30号或32 号1.5寸毫针。

   操作方法:明确病变部位,确定进针点和针刺方向。常规消毒后,用三指持针柄,针体与皮肤呈30°角,用拇指轻捻针柄,使针尖快速通过皮肤。针尖通过皮肤后,即将针放平,这时针尖会将皮针挑起的0.2cm大小的皮丘,将针体贴近皮肤表面,循纵的直线方向沿皮下进针,针刺进皮下的长度一般为35cm,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把针体留在皮下组织的浅层(见图4-1-64),留针30min。慢性病或疼痛较重时,可以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一般病例隔日1次,10天 为一疗程。急性病例每日针1次。

   适用范围:眼内肌麻痹、视力障碍、面瘫、各种疼痛、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回乳、皮肤病、神经官能症、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禁忌证:腕踝针一般无绝对禁忌证。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在3个月内者不宜针下1。

   注意事项:(1)针体通过的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尖刺入的皮肤处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要沿纵线方向适当移位。(2)针刺方向一般向上,如果病症在手足部位时,针刺方向朝下(手足方向)。(3)针刺时,以医者针下松软,患者无任何特殊感觉为宜。若针下有阻力或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则表示针刺较深。应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刺入更表浅的部位。(4)留针时,一般不作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

十二药叉大将化现“药叉灸”护佑众生离苦得乐


相关评论

中国中医药泥灸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香港湾仔卢押道18号海德中心16楼